>>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守护多元生态屏障 携手共绘绿色蓝图
西北五省区携手共筑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发展
2024-09-02 08:43:14   来源:华兴时报

  西北地区,生态多元,江河之源,屏障之重,其地位关乎国家生态安全。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走深向实,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国家战略叠加赋能,西北地区迎来发展新机遇。在此背景下,强化西北地区生态综合保护与系统治理,构建多省联动、区域协作的西北地区生态保护格局,对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8月28日,西北五省区政协助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五次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西北五省区携手共筑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情况及意见建议》(以下简称“《意见建议》”),从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荒漠化综合防治、文化和生态旅游协作及区域种业协作方面共谋发展,彰显了西北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坚定决心与深厚共识。

  西北五省区将携手并进共筑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共创区域经济合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共建绿色交通体系“一张网”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心脏”地带,西北五省区正以加速发展的步伐,铺就一条条通往世界的黄金通道。

  宁夏以银川为中心,建成运营银川至西安、至兰州高铁,紧密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铁路运营里程169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63公里,铁路网密度2.55公里/百平方公里,开通西向至哈萨克斯坦、匈牙利等国,北向至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中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南向陆海新通道班列和东向“一单制”铁海联运班列,架起向西开放桥头堡。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和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用,跨入千万量级大型机场行列,开通通达96个城市的140条航线,国际航空枢纽的崛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陕西省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截至2023年底,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6700公里,省际出口达到27个,省内实现县县通高速,省外形成与周边省会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列集结、抵港直装、港区一体化,在全国第一个实现海关、铁路数据联通,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实施达效,彰显物流枢纽新高度。

  共同推进构建西北地区快捷、安全、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是西北五省区协同向西开放、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

  《意见建议》呼吁协同争取横向串联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纵向贯通宁夏、甘肃、陕西的西部新通道落地实施,打造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运输大通道。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多式联运相关法规,强化不同运输方式间法规制度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制定修订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标准规则,尽快形成适应多式联运一体化运作的货物品名、品类划分等规则体系,推动建立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的集装箱循环共用系统,降低空箱调转比例。

  建议国家重点关注西部陆海通道辐射西北区域,提升西北地区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战略地位。国家在制定“十五五”时期投资政策时,提高国家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加大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力度,增大资金切块规模,并优化“以奖代补”任务,在省际瓶颈路段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财税等方面出台倾斜支持政策。

  共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荒漠化综合防治“一幅图”

  西北五省区始终把节水作为根本出路,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相关要求,切实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以实际行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省用水从巅峰时的123亿立方米降至当前的116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实现历史性下降。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38万亩,规模化节水灌溉率达到6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824。全省67%的县区完成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建成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241处,有效灌溉面积近2000万亩,为农业丰产丰收护航。

  青海省联动发力,加强西北五省区的跨界区域合作,全面推进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五年来,全省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61.15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8.86亿元,全省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呈现“双缩减”态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南缘、环塔里木盆地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重要的防风固沙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初步构建起新疆防沙固沙的生态安全格局。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各省区携手探索水资源高效利用新路径,共研合作升级打造锁边固沙绿色屏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发展贡献“西北力量”。

  《意见建议》建议,国家建立“四水四定”示范区省部共建机制,强化相关部委与省区协调、协作、协同,指导支持省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节水控水等方面探索创新、取得经验。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角度出发,由相关部委牵头,各省区政府参与,建立跨省水权交易协调机制,出台跨省水权交易管理办法,为全国建立统一用水权交易市场提供实践支撑。

  《意见建议》提出,组建西北五省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跨界区域联防联治合作领导小组。强化国内外院企合作,推进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创新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加强绿洲外围和沙漠边缘锁边固沙林草带建设和风口治理、沙缘地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切实维护绿洲生态安全。

  共享文化和生态旅游协作“一路通”

  “文化陕西”“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大美青海”“新疆是个好地方”“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多年来,西北五省区文化旅游部门加强协作,不仅在文旅信息共享与宣传上实现了有效对接,更在联动活动组织上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默契与协作,快速提升了西北文旅市场的吸引力。2023年,西北五省区国内外旅游人数约14.84亿人次,收入达13321亿元。

  陕西省加快西安、乌鲁木齐区位门户复合型枢纽建设步伐,“长安号”丝绸之路旅游专列、新东方丝绸之路豪华专列等交通稳步发展,持续举办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丝绸之路文旅产业交易会、中国黄河旅游大会、西北红色旅游文化展等活动。甘肃省充分发挥西北旅游协作轮值省作用,在意大利米兰两次举办“丝绸之路·中国西北”旅游宣传活动,推出《丝绸之路·神奇西北—美丽山水之旅》等区域系列宣传品。以“行游山水·体验中国”为主题,联合举办的2023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成功推出1000条西北旅游精品线路、首届西北旅游消费大集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高效快捷的“一带一路”国际城市旅游网络,通过大力推进旅游资源优化,将新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和旅游产业优势。特别是在红色旅游方面,在弘扬革命文化的同时,增强当地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为了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更加便捷地领略西北的无限风光,五省区正积极构建更加畅通无阻的旅游通道,从交通网络到服务设施,全方位提升旅游体验。

  西北五省区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强化顶层规划,编制《西北五省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多规合一”的思路为西北地区文旅定位、发展方向、协同发展等方面指明方向。立足西北五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实际,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在骨干“大交通”建设、“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保障、数字文旅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西北地区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国家“一带一路”文旅品牌,推出相关线路产品;借助各类国家级海外推广平台,支持西北地区联合开展丝绸之路、黄河文化、酒庄休闲等特色品牌境外文旅推广活动。对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便利条件给予扶持,优化签证通关手续,让丝路沿线省级、区际、国家间无障碍旅游。

  共创区域种业协作“一条链”

  作为我国粮食和蔬菜制种的传统区域,西北五省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农业底蕴,正高速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业转型升级贡献着重要力量。

  宁夏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89%和85%以上,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宁夏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6万份,累计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852个,新品种对提高单产贡献率达45%以上。年产各类农作物种子2.3亿公斤,瓜菜种苗23亿株。繁制的“宁春4号”“宁春16”“宁2038”等春小麦种子销往甘肃、新疆360多万公斤。杂交玉米年制种供种量占西南地区玉米用种总量的17.8%,瓜菜种子出口至美国、埃及、约旦等46个国家,菜豆类种子占全国市场30%以上,西葫芦种子占埃及市场40%。

  青海省“大通牦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累计向全省39个县推广良种牦牛种公牛近3万头,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西北五省区以种业区域协作为基础,提出了更加深远的合作愿景。《意见建议》提出,整合西北五省区科研、企业力量,组建旱区种业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建立和完善试验示范站(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种子精准化质控生产、储运基地建设,带动旱区种业发展。将西北地区纳入中央财政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范围,建立实施品种创新后补助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争取国家支持西北五省区对外制种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加大种业基地政策支持力度,给予种业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仓储、加工、物流等方面支持。

  《意见建议》建议,建立健全涵盖西北五省区种业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种联合攻关体系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校融入”的攻关体制,发挥比较优势,开展高产优质、籽粒机收、粮饲兼用、青贮玉米新品种,全粉和主食化加工、早熟菜用、抗旱抗病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瓜菜花卉等地方特色作物新品种联合攻关。高效推广西北五省区先进的农业品种、技术、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为促进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解决粮食安全等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记者 李 莹)


【责任编辑】: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