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见证“塞上江南”巨变 讲好中国宁夏故事——全国政协海外列席华侨考察组来宁考察侧记
2024-08-01 08:45:22   来源:华兴时报

  华侨华人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侨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侨务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的要求,为做好侨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从2007年起,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连续17年组织曾经列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海外侨胞到祖国各地进行考察。

  夏日炎炎,塞上江南天高云淡,草木葱茏。7月19日至23日,在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局相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全国政协海外列席华侨考察组来宁考察。6位列席华侨来自世界五大洲各国,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代表,更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代表;既有在当地侨界德高望重的资深侨领,也有事业有成的知名侨商。考察期间,华侨代表们身临其境感受宁夏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多角度体验独具特色的宁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寻访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

  西吉是红军长征的会师地,考察团首站选在西吉县将台堡镇。

  盛夏时节,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红旗飘扬,广场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庄严肃穆,无声传递着革命烈士充盈天地的浩然英气,诉说着前赴后继的革命历史。沿着台阶缓步而上来到纪念碑前,安哥拉中国总商会会长许宁代表考察组向革命烈士献上花篮并三鞠躬,随后大家绕行瞻仰纪念碑,观看碑座上的长征历程浮雕,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走进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厚重的城墙承载着红色的故事,飘扬的鲜红旗帜体现着革命时代精神。三军会师纪念馆内展出着红军留下的扁担、军帽、军号等,无言诉说着那段红军会师的故事。华侨代表们不时驻足观看,询问了解中央红军在宁夏的五天四夜、“红军粉”的由来、当年会师的情景等具体历史细节。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来到“中南海情系西海固”展馆,观看党中央历代领导同志关心西海固人民、支持西海固建设发展取得巨大变化的纪录片。一路上,华侨代表们认真聆听讲解,参观充满历史记忆的珍贵展品,追忆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曾经的西海固以贫、苦、穷闻名世界,短短几十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过上了全面小康生活,供水全覆盖、住房有保障、生活很富足,这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澳大利亚墨尔本新金山学校校长、天元集团董事长李树军表示,将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努力团结引领广大海外侨胞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华裔学生,让更多华裔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教育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明成果。

  从防沙治沙中看到中国智慧

  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宁夏三面环沙,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几十年来,从麦草方格固定沙丘法到发展沙漠旅游,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宁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科学治沙,腾格里沙漠东进趋势已被完全遏制,呈现出绿进沙退的良好态势。

  在中卫考察时,华侨代表们来到防沙治沙生态修复示范点,探访当地如何从“治沙”到“用沙”,在深入推进防沙治沙的同时科学发展沙产业,探索出防治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大家了解到,为了提高植物的效率和成活率,治沙人员经过多次试验后,发明了一种“造林神器”,这个呈“干”字形的铁制植苗工具,末端有个卡口,可直接把苗木根系送入沙漠45公分到50公分深的湿沙层,减少对沙层的扰动和水分流失。“以前植树需要两个人,每天能栽800株左右,现在用上这个工具,每天能栽1600多株。”中卫市固沙林场负责人唐希明说。

  听完介绍,华侨代表们有的拿起铁锹体验“麦草方格”治沙法,有的运用“造林神器”,在治沙工人的指导下在自己扎的“麦草方格”里种下柠条等沙生植物。“从固沙、治沙到充分用沙的精彩蝶变,在宁夏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几代中国防沙治沙人和科技工作者,向世界贡献了精准有效的技术图谱和实现路径。”奥地利华人总会荣誉会长、凤凰酒店董事长郑成义告诉记者,体验之后更加体会到了治沙的不易和艰辛,相信这种治沙方法经过大规模推广之后,对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一定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实地体验‘麦草方格’这一神奇的治沙模式,让我很感动、很感慨。面对不毛之地、漫漫黄沙,宁夏人民不仅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大无畏精神,还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创新精神、自发研创出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突破了沙漠治理的难关,打破了人类不可能战胜沙漠的神话。”埃及华人石材协会理事长、埃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丁勇同样长期生活在四面环沙地区,了解宁夏人民防沙治沙的经验后感触颇深。他说,要充分发挥侨胞联系广泛、融通中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把将中国治沙经验带回到埃及,让更多埃及民众了解中国智慧。

  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地方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激活了这块曾经荒芜的土地,“干字当先”,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经过多年来艰苦奋斗和创新发展,宁东基地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世界级工程,已成为宁夏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增长极。

  最后一天的行程中,考察组来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嬗变,从零起步的新能源产业风生水起,到宁东对碳中和的领先探索,“宁东故事”让来访侨胞代表们大呼:“印象深刻,不虚此行!”

  乌黑发亮的煤炭,如何变为燃油、烯烃等石油制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一片6平方公里厂区内,钢架林立,塔器云集。经过1200多道复杂工序,便能实现“煤制油”的转化。站在宁东化工基地煤制油观礼台,大家仔细聆听介绍,了解宁东基地煤制油项目的战略意义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情况。“谈起煤化工,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黑’,但走进宁东,感受到的却是干净、整洁、清新。”全日本华侨华人联合会理事长贺乃和说,宁夏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西部投资兴业的一块宝地,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工业基础。宁夏在低碳领域的巨大转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使用新技术和新能源,宁夏所追求的低碳目标前景可期。

  美国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理事长肖小林在来宁夏之前通过网络做了“功课”,在实地考察了解宁东基地后,她表示,宁夏比“功课”中了解得更加丰富多彩。“宁东基地的发展是个非常好的故事,‘宁东故事’不仅仅属于宁夏,更应该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肖小林说,广大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且华商既熟悉住在国的贸易情况、发展模式和投资动向,又和祖国有着天然的亲缘联系和语言沟通能力,是推动中外贸易往来的主要力量之一。应该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走进宁夏、走进宁东,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侨胞的桥梁作用,让华侨华人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印象里的宁夏只有西北的苍茫寂寥,目光中的宁夏却是风光旖旎。短短几天的宁夏行,侨胞代表们感受到了塞上江南的飞速发展。回程的路上,大家带走的是对宁夏的美好记忆,留下的是与宁夏的深厚情谊。(记者 罗 鸣)


【责任编辑】: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