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关于创新我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提案
立案
办理中
已完成
提案人
民建
提交时间
提案届次
提案类别
提案内容
1、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荣誉项目种类繁多,和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不能有效衔接。我区将人才分类和认定为ABCDE五类高层次人才,根据人才类别提供对应的优厚待遇和服务。对标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和西部人才高地建设目标,自治区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引进工程、人才活力工程、实施人才暖心工程等“四大人才工程”。实施以“院士后备”“科技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四类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工程。设立“宁夏杰出人才奖” “宁夏塞上英才奖”,开展“塞上名医生、名教师、文化名家、农业专家、技能大师”等人才荣誉体系。这些人才政策、人才工程、人才荣誉体系分布在不同的主管部门,对于申报主体而言即多又杂,要将这些政策和程序理清楚搞明白、找到最符合自身定位、最能彰显自己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那一个”实属不易;一些人才项目、人才工程存在定位重叠、条件雷同等问题;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够,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不能相互认可;一些人才评定标准和已有的人才职称评定制度不能有效衔接,在一些高校难以实施。
2、人才 “帽子”受到质疑和诟病。存在人才规划发“帽子”、人才评价唯“帽子”、众多人才争戴“帽子”的问题。 人才戴帽在于吸引人才、改善学者待遇、鼓励科研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人才戴帽成为关联者利益最大化的变现路径。绝大部分人才帽子都与薪酬待遇、科研经费,甚至住房、家属工作安排、行政级别待遇等挂钩,且在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中,“帽子”几乎等同于票子、位子,意味着权力和资源。一些人为了争夺“帽子”费尽心思,难以安心科研。甚至有人形容一些学者“永远都是在得到‘帽子’和得到下一顶‘帽子’的途中”。一些高校教师反映,大多数在职业和业务上完全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的人才既不屑于同时也没有时间精力投入到争取人才帽子的行列中,实际中反而是某些功利心重的人专事于此,他们对本职工作既谈不上兴趣更谈不上热爱,只在有快速回报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时间,及至戴上帽子以后,名利双收,再去谋取更大的利益。一些戴着人才帽子的人的教学科研水平并没有真正的提升,也没有能力解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疑难杂症”。有些人因为帽子而当了领导,有些因为是领导而得到帽子,一些人在获得人才帽子后不愿意去当精益求精的木匠,甚至只是挂名当包工头,让其他人员干活。在这种情形下,那些淡然的学者要么越来越边缘化,要么索幸躺平。饱受质疑和诟病的“帽子”现象,其实是将引育性的人才项目异化为了荣誉性的人才称号,把对人才项目负责人的阶段性认可和重点支持异化为了终身性认可和“永久”性标签。
3、职称评价还不精准。中央要求职称评价“破四唯”,但我区一些单位新的评价标准没有完全建立。对技能人才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职能部门缺乏研究创新评价标准、把控评价治理方面的意识,对评审权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够有力,自主评审单位的职称评审不够规范,存在行政权过多干预的问题;
4、公立医疗、教育、科研等公用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支出负担日益严重。受经费限制,一些公用事业单位编外人员难以实行同工同酬,一些基层公用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不稳定,人才招聘困难,影响这些单位事业发展。
为此建议: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我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1、自治区组织党委组织部牵头,由人社、科技等部门要对已经制定和实施的人才政策、人才计划、人才工程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估。
2、整合优化各类人才工程和项目。将人才评定标准和人才职称评定制度衔接起来,建立多部门联合认定、跨部门共同认可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认定、评价和补助制度。
3、厘清引育性的人才项目、人才工程与荣誉性的人才称号、人才“帽子”的区别。在人才强区战略实施中统筹协调人才称号和人才工程二者的各自功能,让人才项目助力人才的集聚和培养,让人才称号成为人才成长的标杆和导向。
4、科学评判各种“人才帽子”的现实效果和利弊得失,明确“人才帽子”的退出机制。在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方面破除以“帽”取人的倾向。让人才“帽子”与位子、票子脱钩,避免“帽子”与高额奖金和相关待遇相关联。让人才称号更多回归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荣誉称号。
5、进一步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保障公用事业单位用人需求。
提案清单
序号 | 清单内容 | 补充说明 |
办理情况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答复类型
答复内容
主办清单答复
序号 | 清单内容 | 补充说明 | 办理措施 | 当年已完成的事项 | 当年已推动的工作 | 明年待落实事项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