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关于解决同心县韦州镇甘沟村、旧庄村移民房屋及耕地盐渍化的提案
立案
办理中
已完成
提案人
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提交时间
提案届次
提案类别
提案内容
韦州镇旧庄村、甘沟村共有“十一五”生态移民安置房1288套,其中旧庄村650套,甘沟村638套。从2014、2015年开始出现盐渍化情况,经初步摸排,目前共有365户移民房屋出现盐碱,其中特别严重无法居住的32户,较严重的184户,一般盐碱的149户。由县住建局对韦州镇甘沟村、旧庄村1288套移民房屋逐一进行安全鉴定,按盐碱侵蚀房屋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严重、较严重、一般三个档次。
甘沟村是“十一五”期间生态移民点,2009年由同心县张家塬乡11个村495户2022人移民搬迁组建第4社,人均土地1.1亩。由于该地块上游土地持续漫灌,致使此块农田地下水位不断抬升,加上此处地势低洼,不透水地质造成地下水排水不畅,土壤含水率极高,近2000亩耕地出现沼泽化、盐渍化问题,长期无法耕种。受此影响的农户为甘沟村3社和4社村民,耕地盐渍化导致无法开展种植业。2018年县农业农村局投资1000万元用于韦州盐碱地改造,截至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科学和社会问题,需要多部门、多学科、产学研协同配合才能真正解决上述问题。为此,建议:
1.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该地区盐渍化具体成因。对已发生盐渍化区域进行详查,摸清盐渍化危害程度、原因及发展趋势。
2.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治理规划,提出系统解决方案。针对盐渍化受损农房,请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研究解决,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搬迁、修缮等措施加以治理。针对土壤盐渍化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一片一策”的治理思路,遵循骨干沟道治理在前,田间工程治理在后的理念,通过排水措施、物理化学、农业措施等综合措施对盐渍化重点危害区进行治理,逐步达到轻度利用、中度治理、重度控制的目标。
3.根据土壤类型和地下水埋深,确定相应治理措施。对地下水埋深较深、土壤肥力较差区域采取农业、物理化学措施进行治理,主要为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机深翻、增施脱硫石膏;对低洼处地下水埋深较浅区域采取排水工程措施和农业、物理化学综合治理,排水措施主要为疏通现状沟道及新增部分农沟,铺设田间排水暗管等方式,提升农田排水能力降低盐碱危害。
(1)天然沟道疏通。天然沟道主要承担项目区排水的输送任务,区域内部分沟道存在淤积和边坡垮塌,对排水不畅的沟道进行清淤和植草固坡处理。采用挖掘机施工,边坡采用植草护坡,以达到固定边坡的效果。
(2)埋设田间排水暗管。将直径75-80厘米PE管埋设在农田1.2-1.5米深处,通过PE管壁上的孔眼把土壤中过多的水分通过滤料和外裹料渗入吸水管内,再汇集到集水管和集水井内,利用太阳能光伏阵列发出的电力驱动水泵工作将集水井中的水排入明沟。
(3)优化作物布局。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植,指标供水”的方法,在海拔较高的田地大面积推广种植耗水量较少的葡萄、枸杞、黄花菜等节水高效农作物,低洼处种植比较耐盐碱的油葵和饲草,压减耗水量较大的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降低灌溉用水量。进一步研究水分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灌溉制度,在节水灌溉的基础上实现水盐平衡。
(4)推广农艺改良为主的土壤培肥措施。一是采用合理耕作、秸秆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施用、绿肥培肥等方式快速培肥土壤。二是在生育期覆盖控盐,通过覆膜或秸秆覆盖、上膜下秸等农艺措施,控制地下水位抬升、早春盐碱上移。三是配合秋施肥应用土壤调理剂和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性和通透性,调节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四是加强以激光平地技术、深松翻等为主的农机机械应用,提倡秸秆还田结合深松翻改善耕层结构性,逐步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耕层含盐量。五是采取农业措施包括间、复、套种等立体复合种植方式、旱作起垄种植、选种耐盐作物等栽培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面蒸发,减轻盐碱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5)发展节水农业减少盐分输入量。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结合合理的灌溉制度,实现水盐平衡。节水灌溉与大水洗盐排碱有机结合,推广应用渠道防渗衬砌、小畦灌溉、以及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区灌溉引水量,从而减少灌区地下水补给。同时,结合冬灌利用大水洗盐改良盐渍化,降低耕层土壤的含盐量。
提案清单
序号 | 清单内容 | 补充说明 |
办理情况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答复类型
答复内容
主办清单答复
序号 | 清单内容 | 补充说明 | 办理措施 | 当年已完成的事项 | 当年已推动的工作 | 明年待落实事项 | 备注 |